环球时报:诺贝尔奖不可能永远拒绝中国主流 更多>>


  莫言获奖还是传递出了一些很清晰的信号。第一,在“比较灵活的”非自然科学奖项中,中国人获奖的密度在增加,无论是“刺激”中国的,还是“正常的”,都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空前关注。

  第二,莫言作为中国主流作家获奖,显示了随着中国继续崛起,并非只有反体制者才有被西方社会接纳的机会。中国的主流不可能长期被西方拒绝。

人民日报:文学,回归我们的内心 更多>>


  伟大的心灵超越语言,这话没错,只是,判断什么是伟大的心灵,人们不总是意见一致,也许这是一次例外。

  尤其是像莫言那样以语言见长的作家,我并不认为不熟悉汉语的评委和读者们能够通过具有创造性的外文翻译获得那种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不过那些特定的读者一定是在其中找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对于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获奖与否并不会影响他们对文字的喜恶,他们会相信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独立判断,回归自己的内心。

新京报:以平常心看待莫言获奖 更多>>


  文学是一种纯粹个人化的创作,不是集体的功劳,莫言的作品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水平,代表不了其他人。

  一个人获奖,并不必然代表中国文学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正如无人获奖,也不必然说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园林里无一席之地。莫言获奖的最大意义或许是,引导人们重新关注文学,而对更多作家来说,要思考拿什么作品才对得起“作家”的称号。

北京青年报:莫言获奖水到渠成 更多>>


  莫言获奖是他本人的荣耀,也是中国文学界的盛事,是文学本真的胜利,也证明了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意义。

  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作家的成就不会被世界所忽略。莫言获奖也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有很多年轻人会因此而点燃文学的梦想,有很多读者会因此而重新发现汉语的叙事和修辞之美。如果读者懂得文学真味,作家执著追求艺术之神,莫言的获奖或许将成为文学黄金年代的开端。

广州日报:诺奖,让中文更加自信 更多>>


  中国作家长期以来难以问鼎诺贝尔奖,许多人归咎于技术原因,如中文翻译问题。

  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等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受到国外一些读者的欢迎,充分说明文学更重要的东西在于质——精神,而非形——文字。作家们完全应该抛弃这种偏见,重拾对中文的信心,相信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齐鲁晚报:祝贺莫言获“传说中的”诺贝尔文学奖 更多>>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有种种“传说”,比如说老舍、沈从文等都曾与这个奖擦肩而过,诸如此类的说法,让人感觉这个奖离我们遥不可及。

  莫言的获奖,不仅提升了我们对中国文学的自信,更增添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文学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毫无疑问会增强中国文化的辐射力。

重庆时报:诺贝尔文学奖不会辜负的价值文明 更多>>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来说,是一次开始;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个机遇。因为文学,是一个国家民族心灵史的记录,是一个国家文化价值的承载。

  这样的独立人格与价值坚守,才是中国文学的出路,才能让中国价值找到输出的路径。诺贝尔文学奖不会辜负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也永远会守护对人类有益的价值与文明。

长江日报:站在人的角度上写人 更多>>


  中国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有着浓郁的“诺贝尔情结”。长期的诺奖缺席,产生了一种围绕“国际承认”的社会性焦虑。

  不同的人类文化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人类共通的美学情趣,一个民族内心强大才能始终有正常的行进节奏,并且贡献于人类的文化。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交流及至融通的一桩好事,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人来说,应可成为平静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确立自我认知和信心的契机。

济南日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测试国人心态 更多>>


  现在莫言真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意味着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考察莫言的过程已经结束,同时这也意味着又一项国人心态测试活动已经启动,即我们能否用正确的心态来看待首位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总之,官方不要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身份就捧杀莫言,民间也不要拿一时一事挤兑莫言,不“捧”不“骂”才是正确的心态,这也是对莫言最大的爱护。

晶报:祝贺莫言,向直抵人心的文字致敬 更多>>


  一个有过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的传统文学大国,一个曾诞生过孔子、屈原、李杜、曹雪芹的文明古国,而今,终于和诺贝尔文学奖走在了一起。

  这是一种接纳和融合的过程,是一种文明对话的过程。我我们希望并相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中国,会有更多作品成为承载这个社会痛与伤、悲与乐、苦与喜的“良心”,以文字向人性致敬。

解放日报:让我们从容地微笑 更多>>


  据说,这几天里,国内有不少记者蜂拥而至约访莫言,但言谈之下,其实大半都没读过莫言的任何作品,作家只能报以无奈的苦笑。

  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当年所说的“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那句话。自然,与“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那个时代相比,中国已经极大地变了。但先生批评的“国民虚荣”及盲目跟风、热炒自夸等种种衍生物,是否也已经完全绝灭了呢?莫言得奖,我们高兴,但更需要的可能是一种清醒和从容,一种自信和坚定。因为我们离一个文化强国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南方都市报:莫言获奖,文学的,世界的 更多>>


  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莫言因其作品“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成为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第一人,填补了中国文学界的空白。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作品价值的获胜,也并非证明写作方法的技高一筹,而是不同思想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结果。这是莫言们的成功之道,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赋予中国作家所带来的启迪。

新闻晨报:狂喜并惶恐 更多>>


  莫言是一个久经历练的老作家。我们相信,他不会轻易被惑于荣誉,所以,在狂喜过后,他会“惶恐”。

  让我们惶恐的是,大家看不到“莫言得奖”的背后,同时也潜藏着一些让人忧虑的事实:在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井喷后,中国文坛正逐渐转入沉寂;对纯文学的热爱,在市场化的大潮中,也逐渐被“穿越”、“架空”。

辽沈晚报:莫言殊荣 践诺现实 更多>>


  正如我们不能低估诺奖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次历史性突破而 “高估”莫言。

  他自己也承认,获了诺奖并不说明自己是完美的,但他几十年孤傲的身影让我们寻找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接口,他也切实给中国当代作家足够的信心,尤其那些敬畏文字,甘于寂寞,以责任与使命感去关注生活的作家们!

人民网评: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更多>>


  当然,只有一个莫言还不够,中国不能只有一个莫言。同时,没有哪个作家是为了获奖而写作。

  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以为获奖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有共同的身份——作家,共同珍爱文学,共同的使命担当。……写作的过程是不断反省自己的过程,也是考量自己的内心与生活、人生与时代有多大距离的过程。”获得鲁奖如此,茅奖是如此,诺奖也应如此。每个作家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写作能不能对得起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